在这个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的城市中打拼,总有一些人会时常感到“窒息”,每每在深夜中看到那些办公楼中闪烁的灯光,以及那些脸上总是挂满疲惫的年轻人,总会让人不自觉的想到一个词——猝死。
这些年无论是在电视、报纸亦或是身边,猝死的新闻总是在不断上演,早在几年前,听到猝死的新闻发生,人们还会唏嘘不已,敏感的人可能会有所警戒,可能去做一下体检,或是放松一下自己,而现在再听到相关的消息,都会觉得很正常,原因是这些事情一遍又一遍的发生,人们早已习惯了。
据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每年有60万人猝死,而这其中43%的人不满40岁。这些中青年人可能表面看上去与常人无异,但身体实际上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病变基础(如三高、动脉硬化等),一旦出现导火索,瞬间就倒下了,猝死的发生率很高,死亡率也很高,倒下之后大概率再也起不来了
年纪轻轻的怎么就突然猝死了?
根据2020年4月份发布在《中国急救医学》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,猝死的主要诱因来源于情绪激动(26%)以及劳累(25%)。
而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源性猝死和肺源性猝死,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据一半以上。
中青年人,别太激动!
年轻气盛,脾气暴躁,什么事都喜欢争论不休,一定要分出个高低,情绪波动大,易哭、易怒,这些特点很容易成为猝死的导火索,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,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不在少数。
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一大诱因,情绪激动导致心跳加速,大量血液涌向心脏,进而出现胸闷心慌、心律不齐、心肌缺血。
中青年人,别太劳累!
年轻人觉得事业很重要,中年人觉得事业、家庭都很重要,但他们唯独忘了身体,殊不知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,身体才是最重要的。
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尊敬,但不应该以消耗靠身体为代价。
长期高强度、高压的工作,会不断刺激人的交感神经,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,会增大心脏负荷,时间一长,心脏不堪重负,一旦遇到导火索,如熬夜、情绪激动、紧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,冠状动脉痉挛,最终心脏因缺血而发生猝死。
为梦想拼搏的中青年人,多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
信号1:很多心源性猝死的患者,在发病前几天出现疲劳感、失眠、惊醒,不明原因的出汗,胸闷、心绞痛等。
信号2:若近期颈部、下巴、手臂、肩膀等部位出现疼痛,可能和心肌缺血有关。
信号3:饱餐后、情绪激动时、体力活动后若出现血压降低、呼吸困难、身体冒冷汗等症状,要引起重视。
预防猝死要从诱因以及病因同时入手
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自己的血压、血脂、血糖,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,并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规范治疗,定期监测。
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,尽量少抽烟少酗酒,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尽量做到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;饮食上避免高脂、高胆固醇、高盐、高糖饮食,饮食尽量清淡些,三餐定时定量,7~8分饱即可;避免情绪波动,学会排解压力;最后就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,再忙再累再没时间,也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规律锻炼,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。